2014年5月28日下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刘稚教授和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李晨阳教授应邀作客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南洋研究院,并就“跨界民族与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在颂恩楼1036会议室展开对谈式讲座,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讲座由南洋研究院李一平教授主持。
刘稚教授首先从跨界民族的定义与特征、我国跨界民族的基本情况、关于跨界民族问题的对策思考三个方面介绍了新时期的跨界民族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跨界民族是指跨两国乃至多国边界的同一民族,它必须是历史上形成的原生形态民族,并且要求同一民族的居民生活在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地区,具有不同国籍。跨界民族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在相关各国均为主体民族的跨界民族;第二类为在相关国家非主体与主体并存的跨界民族;第三类为在相关各国均为少数民族的跨界民族。我国境内有30多个跨界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在我国北部地区的“三蒙统一”势力、东北地区的“大高丽主义”势力和西北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等主要为传统安全问题的代表。西南地区如滇桂等省的19个跨界民族聚居区主要表现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刘稚教授认为,从对内角度看,中国政府需要以利益为核心,加大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协调力度,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广大跨界民族利益。从对外角度看,政府应加强边疆安全与地区安全互动,建设预防地区冲突和维护共同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发展跨界民族地区与邻国的地缘经济合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时,中国还需警惕外部政治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恶意介入,维护国家安全。
随后,李晨阳教授以当前中缅边境的跨界民族问题作为典型个案展开对谈。李教授从现实主义对军事实力的重视、理想主义对合作和共同安全的考量以及建构主义关于建构共同安全文化的要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对缅甸政治转型的发展趋势与中缅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缅北地区民族地方武装力量应对的几次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缅甸的政治进程总体上会继续往前走,中国处理与缅甸关系时应当客观看待缅甸的政治转型;缅甸与中国接壤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存在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这些民族地方武装长期追求独立或者高度政治自治,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民族关系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和谐边疆与和谐周边的构建形成了威胁,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与稳定是中国政府对缅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中缅关系之间存在的障碍具有挑战性。首先,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更大。第二,中缅之间还存在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如非法移民以及在缅中国人的不当行为、中国投资对缅甸环境的影响、双方对待毒品问题和替代种植的不同态度以及中国与缅北民族地方武装的关系等。
两位教授发言结束后,与在座师生还就美国亚太战略与对缅策略、中国外交的不干涉原则、缅甸的NGO组织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整场讲座在浓郁的跨界民族争端与中国安全应对的讨论氛围中结束。师生们表示,该场讲座有助于拓宽自身眼界,得到新的启发。
(王梦秋实、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