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官网登录中文
学子快讯
您所在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党建思政 >> 学子天地 >> 学子快讯 >> 正文
我院博士生参加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八届国际会议之见闻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1日 点击数:

侧记201381718日,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第八届国际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大会由学会与拉曼大学联合主办,主题为“本土、区域、跨国:海外华人研究再思考”,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学者出席此次会议,收到论文166篇。学会会长、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灵智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学会创会会长王赓武教授主持。会议共分为47个讨论组,涵盖海外华人与跨国组织、侨乡与新移民、华人文化与宗教、华文文学与教育、中国与华侨、侨史资料等领域,内容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与往届会议不同的是,本次会议除有中文、英文组外,还另设马来/印尼文组。我院2009级博士生何启才,2012级博士生高源、李金芝,2013级博士生王杨红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分别宣读了题为《休戚与共: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中的“马共因素”》、《印度尼西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以三林集团为例》、《马来西亚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初探》、《吞武里王朝时期暹罗与中国的关系探析(17671782)》的论文。他们的发言,展示了我院博士生在东南亚史、华人经济与文化、中外关系史方面的研究水平,扩大了学院影响。以下为王杨红同学此行之见闻与感悟。

从吉隆坡回国已一个多月,每每想到这段参会经历,我都充满感激。那么多美丽的风景,从我眼前掠过;那么多钦仰的前辈学者及同辈学人,我有幸与之相见或相识;那么多睿智的思想,在亲历或耳闻的交流中闪光。尽管此行已成历史,但我仍想竭力抓住思想中的只鳞片羽。

算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乘飞机。犹记得

开会的两天(17、18日),对我而言,除了聆听几场发言之外,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见到一些前辈、学者了。以前读他们的著述,深深感佩其治学的严谨,思维的深邃;而今得缘一见,或蒙其教诲一二,实乃作为后学的我莫大的幸运。当前来参加开幕式的王赓武、廖建裕二先生,从我座位旁经过时,我激动地使劲鼓掌。而近距离见到廖先生,是在17日下午——当时我正在会议书展区闲逛,一扭头看到他就在一旁。各种思绪在头脑里飞快地旋转,我终觉机会难得,遂忐忑上前,自报家门。他很谦和地倾听着。我瞬间感动不已。而次日上午,见到王先生也纯属偶然。那时我到一个英文小组听发言,不想会前约十分钟王先生也到了现场。他身体健朗,步子和缓。待他到会场前方坐下,我怀着比前一日见廖先生时更忐忑的心情上前。他转过身,带着和蔼可亲的微笑,听我作自我介绍。我万分感动!其他我所见并有幸与之交谈的前辈如陈志明、黄建淳、朱源、汤熙勇、李盈慧、李明欢等先生、教授,也都非常谦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行让我对这句话更增深刻认识。

会后,主办方安排与会者前往马六甲考察当地历史文化。那是一座历史上曾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统治的小城,没有高楼大厦,恬静安详。我们先后参观了马六甲河、马六甲宫廷博物馆、宝山亭、沈慕羽书法文物馆、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青云亭、郑和文化馆等。除此之外,我们也曾乘车经过马六甲海峡。天清气朗,海面平静,多少历史在此凝结,多少物资由此播散,不知有没有学者写过《马六甲海峡史》之类的书呢?如果有,那一定很丰富吧!多种族共存的社会环境,在此有悠久的历史,因而我感受更深。郑和与马六甲的兴起关系密切,他率船队七下西洋时这儿是重要的货物中转站。除了郑和文化馆,小城内也不乏与之相关的旅馆、茶室,其中一间名为“郑和客栈”,别有意境。以前读到华人重视义山,我虽理解,但不知确切情形。在马六甲考察后,我方知义山对华社的重要性,那是华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沈慕羽先生毕生为推动华教殚精竭虑,意义与此类似。

当20日早晨登上回国的客机时,我回顾这一次难得的异国之旅,百感交集。所见所闻,已印入我的脑海,无法抹去;与前辈学者及同辈学人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三年前,刚迈入硕士阶段的我,有幸前往上海华东师大,第一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而三年后的今天,作为博士新生的我,亦有幸跨出国门,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视野。我将秉持这种探索、开放、热情的心态、理念,继续不懈前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