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下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从马里士他路到武吉班让:在孟加拉湾超越‘区域研究’与‘精英叙事’”,主讲嘉宾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讲座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刘计峰博士主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博翼副教授进行评议。
主讲人 曹寅副教授
主持人 刘计峰助理教授
评议人 陈博翼副教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横渡孟加拉湾》是印度裔学者苏尼尔·阿姆瑞斯的专著,是一个关于经济整合和移民迁徙的大型故事,也是一部文化接触和融合的历史。以此书为基点,曹寅老师漫谈了他在新加坡求学时的田野经历,以及一些看似不关联的人物、建筑、社群等历史元素之间的互动。他提醒我们注意,在孟加拉湾日常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的背后,是权力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配,即全球视野是如何体现在孟加拉湾这一区域之中。
曹寅老师的讲述既像是一个连贯通俗的侦探故事,又宛如一场未设定特定目的地的自由旅行。随着他的描绘,故事的画卷缓缓铺陈开来,从他自己原在新加坡马里士他路住所楼下一座缅甸玉佛寺开始,延伸到新加坡中北部的武吉班让新住所的穆如干山神庙,令人流连忘返。
带着为什么缅甸玉佛寺的工作人员熟悉锡克人这一问题,他坐了十个小时的火车从仰光来到毛淡棉,尽管在毛淡棉的锡克庙附近没有看到什么锡克移民,但在当地却发现规模不小的华人(主要是福建裔和广东裔)、印度裔,以及南亚穆斯林族群。毛淡棉在英帝国的控制下表现出如此多元的社会文化,引发了线上线下听众的连连惊叹。
讲座现场
无论是缅甸玉佛寺、锡克庙、星型要塞,还是穆如干山神庙、麻坡的种植园,这些横渡孟加拉湾的元素就像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一样,俯拾皆是。然而,这种被孟加拉湾沿岸的居民视作常态的跨区域多元文化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学术界所忽略。因此,曹寅老师结合数种中文与英文期刊的选题,认为对孟加拉湾的研究应超越区域研究和精英叙事的传统范式,而当下中国的区域研究更应该超越智库化与冷门绝学的设定,不要只重视全球化的联系过程,要看到联系背后的权力与资本运作,并在时间、空间、视角、叙事、方法等五个维度给出了建议。
正如主持人刘计峰老师所说,曹寅老师不像是一个传统的历史学家,更像是一个人类学家,他作为游历者,在行走中观察,从一些看似平常的文化景观发现深刻的历史根源,又从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发掘出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出一个世界史学者的深厚功力。陈博翼副教授也表示深有同感,并说道:“曹寅老师讲述的故事都体现了二次移民在历史上的作用,表明南亚与东南亚不是割裂的,只是现在的研究一体化进程还在进行。曹寅老师的研究启发我们改善方法论,自下而上地思考问题,从身边的田野中发现地方史,发现区域史,进而发现全球史。”
现场讨论环节
问答环节中,曹寅老师与几位师生热情互动,交流了许多有关区域研究现状的问题。最后,在线上观众的意犹未尽与线下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案 / 学术部 刘岩
图片 / 宣传部 杨雪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