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官网登录中文
学术动态
您所在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印华新闻界历史上的盛事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点击数:

 

《蛇年金秋中国行》(六)

印华新闻界历史上的盛事

2013年10月30日 《千岛日报》第12版www.qiandaoribao.co.id

 

 

 

印华新闻文化界的大团圆

筹备近三年的纪念《生活报》创刊68周年暨《生活报丛书》研讨会终于于10月23、24日在美丽的鹭岛厦门胜利举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是印华新闻界历史上的盛事。这次活动不仅规模大,时间也长,并得到各界的大力支持;不仅受到印尼华社和新闻文化界的重视,也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参加者除了梁凤翔、梁俊祥、徐筑等纪念《生活报》筹委们以外,几乎能联系上的“生活报人”的后辈都参加了。他们中有汪大钧的女儿汪琼南,杨骚之子杨西北,郑楚云的女儿郑椰影、郑井井,郁达夫的女儿郁美兰,胡愈之的侄儿/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序建,邹访金的长子邹布云和他的女儿邹妍,黄裕荣夫人张丽娇,王任叔(巴人)之子王克平,郑曼如的女儿等;更难得的是,《生活报》还健在的老报人余万达、温流、沈慧争、方学辉等也来了;许多当年支持《生活报》的学者周南京,梁英明,蔡仁龙,廖建裕,巫乐华,沈建南,萧玉灿的女儿萧群、儿子陈仲德,香港著名学者阮衍章、杨平、张茂荣、东瑞伉俪、许丕新等,来自印尼的杨兆骥、吴协和、余麦风等都出席。80高龄的郑年锦作为《生活报丛书》的经济支柱及荣誉顾问也风尘仆仆参加大会。

出席研讨会的中国有关领导人和学者有赖虹凯、庄国土、赵红英、施雪琴、王爱平、胡南、许金顶以及新闻界的上海《侨报》总编孔祥海、《福建侨报》的林小宇、许丹及中国新闻社、《厦门日报》、漳州《闽南日报》、《厦门晚报》等报社的老总或记者也到会或采访。
《生活报》丛书研讨会热烈隆重举行

研讨会于10月23日一整天在厦大南洋研究院科技中心“恩明楼”大礼堂举行。来宾们在进入会场前,走过摆着《生活报》、《生活周报》、《觉醒周刊》、《新报》等旧报刊陈列室,许多人停留仔细阅读,许多老报人感到特别亲切,爱不释手。许多久别重逢的老友更是老泪横纵,有话说不完。90高龄的余万达更是滔滔不绝讲述往事,周南京、梁英明、杨平、许丕新、沈建南等都带了七八十岁的老伴共同出席,体现了他们同心同德的热爱文化精神。

《生活报丛书》研讨会分上下午举行。首先由厦大教授庄国土致辞。他对《生活报》的“复活”感到兴奋,纪念《生活报》的活动对传承中华文化起着巨大作用,他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的胆识和热爱文化遗产的精神表示敬佩!

中华侨联主席林军高度评价《生活报》的贡献

中华全国侨联林军主席很关心和支持《生活报丛书》的出版,并为19部丛书题写书名。这次公务忙,无法参加大会,不过他发来祝贺电,由郑楚云之子郑井井宣读。他说,《生活报》从创刊开始就坚持爱国立场,秉持既面向当地印尼华社,又心系祖国的信念,砥砺前行,使《生活报》成为印尼华人的喉舌,为促进印中人民友好,支持印尼民族独立斗争,反对殖民主义统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说,《生活报丛书》的出版,为研究印尼华侨史提供了一份鲜活珍贵的历史资料。林军的贺信,肯定了《生活报》的丰功伟绩。
重温《生活报》艰苦历程许多人流泪

在开幕式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也大力称赞《生活报》是一面进步旗帜,为印中友好、表达华人华侨诉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研讨会上发言的有郑年锦、梁凤翔及专家学者:胡序建(胡愈之的侄儿/原江苏省政协委员)、梁英明、周南京、蔡仁龙、廖建裕、李卓辉、施雪琴、许金顶、赵金川(韩煦雅代念)和两位“生活报人”的后辈郑雅影(郑楚云之女)和邹访今的孙女邹妍。

在宣读林军主席的贺电后,放映了《生活报纪录短片》,让全体来宾重温《生活报》艰苦坎坷的历史,许多人看了这段珍贵历史流下热泪,对《生活报丛书》编辑委员会的艰辛和努力及付出,表示万分敬佩和感动。
    梁英明教授在评述《生活报》社论发言时非常激动,许久哽咽,讲不出话来,许多听众也受到感染,悲愤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大会会场,人们对《生活报》报人的艰苦斗争和爱国情操深深感动。

要继续抢救几乎流失的印华文化遗产

发言人极力赞扬《生活报》的贡献的同时,也对《生活报》“傻瓜”的编委们的辛苦和付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希望大家学习他们的榜样,学习他们敢于牺牲和奉献精神。有几位学者也呼吁,印华文化遗产如果不及时抢救,很快就会流失,那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希望今后有像梁凤翔、梁俊祥、汪琼南、徐筑等“傻瓜们”的奉献精神,也把当时雅加达的《天声日报》、《新报》、泗水的《大公商报》、棉兰的《苏门答腊民报》、坤甸《黎明报》的抢救工作去做,这是艰巨而有意义的工程,有赖文化界人士及企业家的通力合作与支持,共同完成这神圣的工程。

研讨会的次日举行分组讨论。100多名与会者分成三组进行讨论。许多和《生活报》有渊源的老报人及《生活报》后辈争先发言,大家畅所欲言,讲述《生活报》的故事,不少人深受感动,不时听到热烈的鼓掌声。在结束研讨会的闭幕式上,汪琼南代表《生活报》丛书编委会做了总结,认为这次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使许多人受到教育,认为抢救几乎流失的印华文化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印华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这个使命的重担挑起来,完成神圣的任务。

据悉,为了继续进行抢救印华文化遗产,印尼、香港和中国的文化界人士已经组织“生活基金会”,在香港注册,希望不久将来,新的抢救印华文化遗产的工作能尽快迈步开展。

沈伟真
2013年10月28日追记于雅加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