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时节,咖啡飘香,书声长空飞。2023年12月7日下午,第五十二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四十九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懒惰土著观在马来西亚的内化及其后果:兼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自觉”,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南洋研究院副教授、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刘计峰担任主讲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娄缃旖(LOW SHIANG YII)担任主持人。
主讲人:刘计峰副教授
主持人:娄缃旖博士
讲座伊始,刘计峰老师向大家展示法国画家让·莱昂·杰罗姆的作品《弄蛇人》,分析该画作展现出的东方主义风格,从而引出萨义德的东方学。随后,他介绍了马来西亚社会学家赛胡先·阿拉塔斯所著《懒惰土著的迷思:16至20世纪马来人、菲律宾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于殖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Malays, Filipinos and Javanese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Ideology of Colonial Capitalism)一书的内容,回顾族群政治与懒惰土著观流行之历史。19世纪以前,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马来族、爪哇人等民族,对马来民族形象的勾勒主要来自欧洲传教士、旅行家、殖民官员等群体,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民族优越论观点。19世纪以后,在殖民地人口统计档案中,马来人、爪哇人等不同民族被定义和分类,殖民官员和欧洲学者运用新兴的人种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东南亚土著进行解释。随着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不断扩张,懒惰土著观为殖民者开发提供合理性,成为规训殖民地土著的话语工具,也是他们向国内公众论证殖民事业合理性的借口。“懒惰”因之偏离其本意,“懒惰”与否的标准是能否给白人殖民者带来利润。与此同时,多方因素也加速了懒惰土著观的传播。
在脱离殖民统治后,马来精英非但没有反思和清算殖民者的话语,反而高调宣扬懒惰土著观,将“懒惰”进一步刻画为马来人的族群特质,阿拉塔斯称其为“内化”。久而久之,懒惰土著观的内化造成了诸多后果:马来人的“自我东方化”,甚至丧失民族自信;不利于改善马来人的经济地位;阻碍国族建设,引发族群对立,等等。
刘老师继续阐释阿拉塔斯的观点,后殖民并不等于去殖民,知识分子“被俘虏的心智”这一问题依然普遍,“消除殖民心智”是后殖民国家仍然面临的难题。其后,他结合自身观察与求学经历分析了“殖民地学术”和“学术民族主义”的双重陷阱,并向听众推荐了马来西亚本土思想作品。
刘计峰老师分享完毕后,主持人娄缃旖老师对赛胡先·阿拉塔斯的经历进行了补充介绍。在长达近一个半小时的互动环节,在座师生就阿拉塔斯的族裔背景、东南亚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民族主义、懒惰土著观的政治化、马来西亚人类学者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庄国土教授认为可从反省角度来批判西方主义,新加坡知名学者卓南生教授和蔡史君教授指出要从历史语境和制度文化层面理解马来人。这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与心灵碰撞,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四代学人对探索真知及学术自主性的自觉与责任。
文案:谢珺宇
图片:郑林晖 钟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