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上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三十一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倪月菊教授为主讲人,主题是“RCEP与中日韩价值链合作”。倪月菊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外国经济史学会会长,全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国际贸易政策、FTA和中日经贸关系相关研究。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南洋研究院周桂银教授首先对倪月菊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和嘉宾介绍了倪月菊教授的履历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讲座中,倪月菊教授首先从全球视角和区域视角介绍了价值链发展的新变化。她指出,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自上世界90年代以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8年达到了历史高峰。金融危机、特朗普执政、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则一步步地导致了2008年之后的全球价值链重塑,使全球价值链逐渐显现出了两个特征,一是全球布局日益区域化、本土化,二是价值链短缩趋势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是分水岭,之后全球化步伐明显放慢;伴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相互的贸易制裁导致垂直化的分工协作模式开始瓦解;疫情的反复导致价值链上的生产供应环节出现全球性的中断,俄乌冲突则导致全球能源和制造业开始重塑等。从区域价值链的视角来看,以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国家和地区更倾向于参与全球价值链贸易,而主要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地区区域价值链贸易占比更高。中日韩三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因此亚洲生产网络有一定的韧性,但也有脆弱性,体现在其对区域外欧美市场的高度依赖。
接着,倪月菊教授介绍了RCEP的出现给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RCEP带来的机遇体现在深度一体化对全球价值链扩张的作用。RCEP成员国已签署了多项双边、多边和区域间协议,但大量重叠的区域贸易协定及复杂的原产地规则也给贸易带来了巨大成本。中日韩共同参与是RCEP协议最大的亮点,因为中日韩作为亚洲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超过欧盟,占RCEP15个国家总量的80%,占全球GDP的约20%。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则给RCEP下的中日韩合作带来了挑战,IPEF在GDP规模和人口规模上都超过了RCEP。但倪月菊教授认为,IPEF只是一个没有较强的约束力,不签署TPP那样的经贸协定,是美国的“单赢”方案,对其它国家是“空头支票”,其相对松散和自由的参与模式使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遏制有限。
此后,倪月菊教授还介绍了中日韩内部的贸易情况。从出口贸易的结构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中间产品的合作会增加,从地区结构上的变化来看,中日韩的合作从中国的东南沿海转向中西部的趋势明显。
倪月菊教授的讲解结束后,与谈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张淼副教授就倪月菊教授的讲解以及讲座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张淼副教授认为,东南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其“硬件”上,还有其在“软件”上可以对中国部分生产环节替代的可能性,因此东南亚有其受关注的必要性,但我们也应保持定力。此外,张淼副教授认为,我们在关注全球价值链时,不仅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还要从更微观的角度来观察如三星这种大型的跨国集团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
主持人周桂银教授对张淼副教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就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也需要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研究员李冬新也就韩国经济情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随后现场多位师生积极向倪月菊教授提出自己的问题,倪月菊教授热情互动,与各位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周桂银教授代表学院向倪月菊教授再次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案:杨国英
图片:刘倩